位置: 首页 > 动态 > > 正文

【杂谈】关于“不翻译” 全球观速讯

2023-01-19 18:48:04 来源:哔哩哔哩


(相关资料图)

这篇杂谈的主题,也是我们第二集《制作笔记》的重点之一,就是“不翻译”。翻译工作做久了,尤其接触到古代背景的翻译多了(包括古典文学、古装剧等等),越来越能体会到——“不翻译”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“翻译”。过去,在渴望融入世界大家庭、渴望被外国“主流文化”所认可的时代背景下,我们习惯将中文名称简化到可以用英语拼凑的程度。这本身没有不妥,毕竟所有的外来概念都需要进行解释。但英语作为一种正在被应用的语言,是有自带的包容性和柔韧度的。从课堂走到现实生活中,会发现现代英语里面,早就夹杂了大量外来词汇,这在食品、服饰这些文化色彩浓重的领域尤其突出。如果你在英语圈玩二次元,会发现完全不使用日语词汇的交流几乎不存在。而圈子里的人,也对这些日语词汇的含义甚至多层次的梗都了如指掌,根本不需要翻译。一切尽在不言中。所以,从决定制作《英语说西游》系列的开始,我就知道我必须要做出大量“不翻译”的决定,这将是有声剧与余版、詹版译本的最大不同。余版和詹版成书之时,一般英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渠道非常有限。所以在那个年代翻译《西游记》,带有很明显的要迁就读者的意向。只有这样,才能把小说比较顺利地传播出去。因此,你在两版译本里,会看到他们将所有的中式单位都转化成了inch, feet, mile, pound等等西式单位,而且也没有多加注释。与此同时,许多人物的译名也在三种语言间(中文、英文、梵语)反复横跳,即便对非常熟悉原文的我们而言,也造成了一些困难。首先,我们要理解两位先生当年作出如此决策的背景和原因。在那个年代翻译《西游记》,注定是非常孤独的工作。所以我并不是在批判他们的做法,因为那是属于他们那个年代、那个背景下,不得不如此的抉择。而现在的环境已经很不同了。年轻一辈,几乎没有谁完全没有经历过外来文化的影响。亚洲的观众会看漫威,欧美的观众会看日漫。内娱再怎么不济,从选秀到国剧,在海外(东南亚尤甚)也确确实实有粉丝基础。更不用说,这些受众里本身就有很多华裔。所以这一批人对外语名称的适应度,已经高到了主流媒体都快跟不上的程度。更重要的是,她们很多人的母语本来也不是英语。所以,面对这样一个多元化的观众群体,英语需要充分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,但同时又不能有太多因为翻译而出现的“中间商”困境。举个例子,下图选段中,虽然师徒四人的名字全部都出现了,但阅读这一段的英语读者始终没有接触到任何一人的原文称呼。

如果因为翻译,导致外语读者对原文完全陌生,乃至和本土读者毫无共同语言,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,《英语说西游》希望“让门槛低一些,但又不要太低”。我们相信,读者可以也很乐意去接受这些人物、地名、单位的本来面目。在新一集《制作笔记》里,我们以阎罗王、须菩提祖师、十万八千里这些概念为例,解释了为什么部分名称会保留中文读法,而不采用旧版英译本里的译法。有兴趣的朋友,欢迎来B站或喜马拉雅,搜索“英语说西游”,这样就能时刻关注我们的更新了。最后,我代表团队,向各位听众拜年。祝大家兔年吉祥,身体健康。也希望粉丝朋友们,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常驻此间,和我们一起领略《西游记》无穷无尽的魅力。(翻译X)

关键词: 日语词汇 菩提祖师 反复横跳 古典文学 喜马拉雅 现实生活 中国文化 确确实实 举个例子 我们相信 身体健康

上一篇:密集上市并非美妆巨头“救命稻草”
下一篇:最后一页